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学院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以高质量党建领航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
五年来,学院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榫”,业务为“卯”,创“榫卯相合”党建品牌,形成“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作为促发展”的新局面。
学院党委坚持“一条主线、两大保障、四大行动”思路,落实抓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获评校级标杆党委培育创建单位;城乡规划教工党支部、建筑教工党支部获批山东省样板党支部,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建筑教工党支部获批青岛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韩青获评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创“榫卯相合”党建品牌,育“N+联动”战斗堡垒》获评青岛市委教育工委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培育项目,党建工作经验《“榫卯相合”强党建 赋能高质量发展》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学科建设水平与层次稳步提升
学院坚持学科统领,结合学校所处区位优势、环境特点和教师多年来研究成果,确立了“基于滨海山地地域条件的”的总体学科研究发展方向。
学院面向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持续优化的新需求,探索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突出滨海地域特色与实践创新,加强了校企联动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排名C+、风景园林学排名C-,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排名C+、城乡规划学排名C-。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分别“优秀”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教学评估,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3年全国软科排名中,建筑学位列24名,城乡规划位列54名,风景园林位列39名,建筑学专业软科排名整体呈上升态势,较2022年提升2个位次,较2020年提升10个位次。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坚持引培并举,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把好人才队伍建设关口。
一是压实人才工作责任。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考核,扎实落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使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来。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立足行业转型和学科发展需要,加大紧缺实用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了以高水平领军人才引培为先导,以博士人才为骨干的人才引进机制。2019年引进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兴田教授,2020年引进青岛市拔尖人才韩青教授,2023年引进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姚万祥。五年来,引进毕业于“211”国内重点大学或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博士、海归博士共计41名,为学院教学科研团队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促进了学科专业发展。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目标,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师德师风征文比赛、新老教师“传帮带”等活动,引导高层次人才强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科研能力,改善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学术沙龙、教学科研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实现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五年来,培育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第一批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创新团队4个。
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特色“导师组负责制”构建了纵向从二年级至五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横向贯通年级组与相关专业的教学组织模式。五年来,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持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2023年获批山东省示范性实习基地1个;2024年,“城市与建筑碳中和学院”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学院。注重教研教改,获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光明日报》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改革实践》为题报道;探索专业协同育人新模式,牵头完成学校首个跨学院、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学院通过“筑美于心”“筑美于行”“筑美于境”的“三筑”学工体系构建,营造以人为本润物无声的良好环境氛围,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实践育人为特色亮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年来,义务编制村庄规划服务队、“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团队等多次获评全国、山东省、青岛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累计获奖920余项。优秀学生代表王辰昊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丁佳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人才培养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报道。学生深造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深造率均在35%以上,2024届深造率达到41.81%,位居学校前列。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起底式提升
学院以教师科研状态转变、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在院士引领下,加强认识引导、能力培训、项目申报组织等环节,注重破除教师恐惧心理和怠惰思想,注重申报督促、申报指导、形式审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辅导,在具体工作的每一步中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纵向及横向课题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6项,蒋正良获批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后资助项目。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0部,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等720余篇。2023年,通过推行《年度任务量化分配与考核实施办法》《教师发展团队实施办法》综合改革,将任务压实到个人和团队,明显改善全员科研状态。SCI四区论文当量360.9篇,较2022年增长58.6%;国内期刊论文较2022年增长367%。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较2022年增长166%;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较2022年增长100%;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较2022年增长400%。横向科研合同33项,金额639.2万元,其中超过100万项目1项;成果转化项目21个,其中3个金额超50万,转化金额276.52万元,近三年呈上升态势。